欢迎访问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团委,
今天是   

三下乡特辑 | 食品工程系追寻足迹忆党史,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时间: 2023-08-07 20:00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4日—20日,粮油食品工程系“遇见贵州”社会实践队前往贵安新区贵州好粮油展示中心,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习水县大安村、赤水丙安古镇等地,开展“追寻足迹忆党史,走红色之路,讲贵州故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参观贵州好粮油展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7月14日,实践队成员来到贵安新区贵州好粮油展示中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谷为民命、民为国基”“春华秋实、黔粮印记”等7个主题展厅,深入了解了中国粮油的前世今生,并沉浸式体验了粮食种植、储存、加工、销售等粮食生产流通全过程,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一本本购粮本、一张张粮票,再现了中国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时期,老百姓们排队买米油的景象,也让队员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图片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仓廪实而天下安。作为食品专业的大学生,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发挥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为粮食安全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走访花茂村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走进村里的蔬菜大棚、超市、农家乐,与村民围坐话小康,留下了深情话语——“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实践队队员们7月15日来到了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一个能让人找到乡愁的村庄。


干净整洁的道路,瓦片覆盖着的小楼,升起的炊烟种满果蔬的菜园,悄悄爬上了墙头的葡萄藤,郁郁葱葱的禾苗,清澈见底的溪流……这便是队员们来到花茂村的第一印象。


图片


在为期3天的花茂村调研寻访过程中,随着对村民生活的深入了解,花茂活力慢慢感染了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这里的村民都充满了干劲,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一体化,并通过非遗文化(土陶文化)和实体产业(花茂盬子鸡)带动乡村发展。


图片


通过与花茂村母氏陶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先生交谈,实践队成员了解了花茂村的陶瓷文化,以及现在制陶方式的转变——由土陶转变成电陶。这一切都来源于总书记考察花茂村时,对母先才先生的两句嘱托,一是好好传承这门手艺,二是保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正因如此,母先才放弃了之前的土窖烧法,而是选择了没有污染的电窑。


三、参观苟坝会议旧址


7月18日,实践队队员们来到苟坝会议旧址。


图片


在苟坝马灯柔和的灯光中,队员们仿佛看到了雨后春夜里毛泽东披着大衣,提着马灯,踏着坚定的步伐穿梭在田埂间走向周恩来的住所,孤独伟岸的身影背后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脚印……后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战争规律,调整战略步骤,指挥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走向辉煌,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图片


这里是毛泽东用马灯照亮整个中国的地方,一盏马灯既是忧患之灯、真理之灯,也是智慧之灯、希望之灯,它照亮了长征路,指引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四、探访女红军纪念馆


四季轮回,星河欲转,却难忘“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她们用柔软的身躯抵挡坚船利炮,她们用抚摸孩子的手拿起枪支,她们踏上革命之路永不回头,她们便是中国的革命战士——女红军。


追寻她们的足迹,实践队队员们于7月19日,来到了习水县土城镇女红军纪念馆进行调研,深入了解黔北女红军红色资源。


图片


这是我国目前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事迹为题材的专题纪念馆。这里刻录了4113位女红军的名字,重点讲述了731位女红军的英雄事迹,展陈了600余张女红军生平照片,216件实物,9座寓意民间一家亲的雕塑,重现了女红军在长征中的传奇故事。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之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初读毛泽东的《四言诗 妇女解放》,很难理解这首诗的含义;探访完女红军纪念馆,终于读懂了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追求独立、向往自由,互相帮助、团结战斗,先人后己、公而忘私,这些便是中国女红军的长征精神,他们故事鼓励无数的青年在为人民奉献中发光发热,一份热忱,便是一份希望。


五、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


7月20日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长征街——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


图片


纪念馆内的气氛庄严肃穆,墙壁上有关战役的重要历史照片和文字,以及馆内的雕塑和实物,生动再现了毛泽东及其战友率领中央红军3万余人四次飞渡赤水河,摆脱40万敌军围追堵截,实现战略转移的历史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远,战争的残酷和紧张,以及感受到了红军在困难时刻保持坚韧和奋斗的精神。


虚虚实实,声东击西,调虎离山,金蝉脱壳……这些蕴含着中国军事智慧的作战元素,都淋漓尽致地在四渡赤水中得到体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青年一代,不仅要感恩,缅怀先辈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发展做出的牺牲,更要接好时代的接力棒,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用新形式讲好红色故事,讲好贵州故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勇往直前、接续奋斗,书写青春新答卷。